网站导航

热泵维修

当前位置:首页 > hth官网|产品中心 > 热泵维修

水源热泵技术国内外发展动态

时间: 2024-07-11 02:06:08 |   作者: 热泵维修

详细介绍

  水源热泵的研究分属于两种热泵系统:一种为地源热泵,一种为海水热泵。其中地源热泵真正意义的商业应用也只有近十几年的历史,但发展相当迅速。如美国,截止 1985 年全国共有 14,000 台地源热泵,而 1997 年就安装了 45 , 000 台,到目前为止已安装了 600 , 000 台,而且每年以 10 %的速度稳步增长。 1998 年美国商业建筑中地源热泵系统已占空调总保有量的 19 %,其中新建筑中占 30 %。美国地源热泵工业已经成立了由美国能源环境研究中心( Energy & EnvironMental Research Center )、美国地下水资源联合会( National Ground Water Association )、爱迪生电力研究所( Edison Electric Institute )及众多地源热泵制造设计销售公司以及政府机构和建筑商等 146 家成员组成的美国地源热泵协会,该协会在近年中将投入一亿美元从事开发、研究和推广工作。美国计划到 2001 年达到每年安装 40 万台地源热泵的目标,其中,水源热泵占 15% ,届时将降低温室气体排放 1 百万吨,相当于减少 50 万辆汽车的污染物排放或种植树 1 百万英亩,年节约能源费用达 4.2 亿美元,此后,每年节约能源费用再增加 1.7 亿美元。

  与美国的地源热泵发展不一样,中、北欧如瑞典、瑞士、奥地利、德国等国家主要利用浅层地热资源,地下土壤埋盘管(埋深 400 米深)的地源热泵,用于室内地板辐射供暖及提供生活热水。据 1999 年的统计,为家用的供热装置中,地源热泵所占比例,瑞士为 96 %,奥地利为 38 %,丹麦为 27 %。 同时,中、北欧海水源热泵的研究和应用也比较多。

  水源热泵技术在50 年代的时候,就曾中国上海天津等地尝试夏取冬灌的方式抽取地下水制冷,天津大学热能研究所吕灿仁教授就开展了我国热泵的最早研究, 1965 年研制成功国内第一台水冷式热泵空调机。目前,国内的清华大学、天津大学、重庆建筑大学、天津商学院、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等多家大学和研究机构都在对水源热泵进行研究。其中清华大学在多工况水源热泵经过多年的研究已形成产业化的成果,已建成数个示范工程。

  国内水源热泵制造厂商中北京金万众空调制冷设备有限责任公司、清华同方人工环境设备公司、山东海阳富尔达是比较早的水源热泵制造厂家。中国的水源热泵的研究和应用时间不长,与国外相比,在热泵机组空调系统优化设计和工程应用上(主要是系统节水节能方面和地下水回灌方面)还存在一定差距。 2004 年上半年,由北京金万众空调公司、清华同方人工环境公司等几家公司参与起草的《水源热泵空调机组国家标准》正式颁布,标志着中国国内的水源热泵利用已确定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

  目前,世界特别看好中国的市场。美国能源部和中国科技部于 1997 年 11 月签署了中美能源效率及可再次生产的能源合作议定书,其中主要内容之一是 “ 地源热泵 ” ,该项目拟在中国的北京、杭州和广州 3 个城市各建一座采用地源热泵供暖空调的商业建筑,以推广运用这种 “ 绿色技术 ” ,缓解中国对煤炭和石油的依赖程度,进而达到能源资源多元化的目的。 2000 年 6 月 19 日至 23 日在北京由国家科学技术部高新技术开发与产业化司召开了中美地热泵技术交流会,会议的主题就是 “ 提供运用地热泵技术为居住小区或公用楼宇采暖制冷,大幅度降低运行的成本的节能解决方案 ” 的主题。

  在未来的几年中,中国面临着巨大的能源压力。一方面,中国的经济要保持较高速度的增长,另一方面,又一定要考虑环保和可持续发展问题。所以要求提高能源利用效率,要求能源结构调整。能源利用效率提高,会鼓励各种节能设备和技术的推广,能源结构调整的方向就是从以煤为主转为以燃气,直至以电为主。以北京为例,近年来改善空气质量的压力很大,尤其是冬季供暖燃煤的排放和汽车尾气是影响空气质量的两大因素,相信北方地区其它城市也同样面临这一压力。

  在中国的能源消耗中,建筑耗能的比例相当高。为了适应市场要求和参加国际竞争,我们一定要加快中国品牌的水源热泵的产业化研究开发。

  5月11日, 中国供热展盛大开幕, 生能强势来袭,重磅亮相, 吸引着全场目光。 下面来一览展会盛况吧。

  永州市人民政府印发《永州市碳达峰实施方案》,《方案》提到,逐步将高效的空气源热泵技术纳入可再次生产的能源建筑应用领域,因地制宜发展空气热能

  合肥市城乡建设局关于印发《2023年全市建筑节能与设计科学技术工作要点》的通知。其中提到:可再次生产的能源建筑应用。因地制宜,积极地推进太阳能、空气能、地热能等可再次生产的能源建筑应用。

推荐产品